走进绿色蔬菜专业村——梨树县高家镇高家村,一座座建设标准的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银色的波光;一棵棵藤蔓攀长的蔬菜秧苗吐绿含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瓜菜清香……
大力发展棚膜产业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和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民生工程。梨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五强县之一,近年来面对种植玉米增收乏力、“菜篮子”产品冬季供给短缺等问题,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打好政策引导、主体培育、绿色发展、品牌强农、市场开拓系列“组合拳”,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政策引导 长效发展
南有寿光,是全国蔬菜集散地;北有梨树,把四季棚膜瓜菜销往东北乃至全国各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梨树县棚膜经济发展先后历经生产队集体探索建设、农户自发零散发展和政府引导规模跃升三个阶段。2016年开始,全县棚膜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以梨树镇高家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屯新建“棚膜蔬菜万亩生产基地”,“南有寿光、北有梨树”模式初步形成。
为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保障棚膜经济长效发展,2004年至今,梨树县四届领导班子始终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思路不“变调”、产业布局不调整,支持政策不松劲,先后出台5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文件。在资金方面,不断提高政策“红利”,县本级财政累计投入棚室建设补助资金250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棚室建设“政银担”、贴息贷款、保险补贴等金融服务业务,累计撬动信贷资金1450万元用于棚膜经济发展。同时,在用地、用水、用电以及规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县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规范保障全县棚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截至目前,梨树县已形成了以梨树镇、喇嘛甸镇为中心,辐射24个村(屯)的棚膜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共建有各类棚室3.25万栋,年产蔬菜水果32.37万吨,年产值10.36亿元。
因地制宜 主体培育
多年来,梨树县棚膜经济发展时间跨度较长,生产经营模式各异,蔬菜种植品类多样。针对此情况,梨树县在产业发展引导上,充分尊重经营主体意愿,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努力释放棚室生产最大经济效益。
对早期建设的塑料大棚,引导农民加强维护修缮,选择覆盖透光性能好的“无滴膜”,推行“四层覆膜”保温技术,通过春提早、秋延后,每年移栽种植两茬豆角、黄瓜、茄子等果菜和西甜瓜,平均每亩大棚年收益3.5万元。对新建的土堆温室,引导农民在冬季极寒天气利用热风炉、加热板等设备,保障棚室内四季正常生产作业,全年种植3至5茬白菜、菠菜、油麦菜等速生叶类菜和错季果菜,平均每亩土堆温室年收益5万元。对建设的新型材料日光温室,主推高举架、大跨度、冬季生产无需室内加温的建造方式,主要种植大樱桃、草莓以及有机叶类蔬菜等,开展休闲采摘、体验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平均每亩标准温室年收益8万元。同时,鼓励农民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空闲园地建棚种菜,发展庭院经济,创建农家文化大院。
目前,全县共建有塑料大棚18924栋,土堆温室126栋,标准日光温室3025栋,各类棚室生产利用率达98.3%以上,全县冬春季蔬菜自给率达12.5%。
绿色兴农 品牌强农
从高产到优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近年来,梨树县精准把握国家和省市农业发展方向,始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依靠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依托优质资源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在精品农业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棚膜经济“三品一标”建设,探索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培优品种。依托省内农业科研机构,重点培育“梨树甜瓜”“九月青豆角”等区域传统优质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扩大优良品种种植规模,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品牌。依托棚室蔬菜水果生产,全县认证(登记)有机、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7个,重点培育“水果黄瓜”“胜利葡萄”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十家堡六之维草莓”等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升品质。整县推行棚室蔬菜绿色生产,施行化肥、农药“双减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程推行生物防虫技术。目前,全县棚室标准化生产面积3万亩以上,建成棚室蔬菜全程绿色生产示范基地3013.9亩,有机肥替代化肥覆盖面积2万亩,化肥用量同比减少15%,有机肥料施用量提高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5%。
产销对接 拓宽市场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实实在在的“金钥匙”。为避免发生“菜贱伤农”问题,梨树县着重发挥市场在棚膜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开拓线上线下“双轨”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形成了供求信息发布、价格走势分析、价格风险预警、以销定产保供保障机制,引导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提升整体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让更多农民在产业链条上获利受益。
开展农超对接,十家堡镇六之维棚膜园区新建标准日光温室160栋,年生产草莓270万斤,全部产地直供长春市果叔(果婆婆)、万家乐、家家乐等16家连锁超市。
培育产地田头(村头)市场,在全县棚膜蔬菜生产核心区,由政府公益建设3个产地批发市场,培养本土经纪人300余名,及时跟踪“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变化,牢牢掌握蔬菜市场价格“话语权”,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创新电子商务交易,2018年返乡创业青年董伟领建“大烟筒村电商服务中心”,通过拼多多、淘宝等线上网络平台,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错季销售“梨树九月青豆角”等棚室蔬菜,年交易额1700多万元。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电子商务平台67个,线上销售地产棚膜蔬菜水果约占总产量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