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之乡调研网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特产资讯 > 正文

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782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发布时间:2025-09-17来源: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魏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津农精品”品牌创建的提案,经会同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我市设立市级农业品牌“津农精品”,截至目前,累计培育认定品牌225个。其中,小站稻、沙窝萝卜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坚持重点品牌引领,按照“基地示范、龙头带动、科技赋能”的思路,自2024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重点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大港冬枣、武清果蔬(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猴摘摘精品鲜桃、小鹊登枝口感番茄、小熊掰掰鲜食玉米)、岳龙红(辣椒、红瑶甘薯)、下营山楂、罗庄子红香酥梨、劝宝韭菜、东信花卉1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到今年年底,建设10个以上品牌基地,每个品牌培育1家“链主”企业。

  (二)加强基础建设。用足用好灾后恢复农业生产12条扶持政策,高质量完成8.33万亩灾毁农田修复任务,受灾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较常年增加1.16万亩;累计修复重建种植设施1.14万亩;指导养殖场户补栏增养畜禽119.8万头(只);完成5282.1亩受灾池塘清淤改造工作。抢抓有利契机,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在武清区新建1个现代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引导大棚设施向园区集中,指导生产主体调整优化种养殖结构,受灾地区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效益稳步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7万亩,其中40万亩增发国债项目在全国率先完工,亩均投入提高到2500元以上。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制度,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建管水平。实施耕地深松(深翻)作业面积46.5万亩,分类施策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1.5万亩。

  (三)促进产业提升。聚焦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集成政策资源向重点品牌集中,统筹品牌营销能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重点品牌选种繁育、扩产延链、品牌打造。成功获批设施蔬菜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静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海新区中塘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成功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西青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2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引入供应链企业发展沙窝萝卜产业,打造260亩核心示范种植基地,完成设施农业升级改造,优化产地生态环境。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全面推行“五标一码”标识管理(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标识、“津农精品”标识、“沙窝萝卜”商标、“沙窝”字形标和防伪码),起草发布《“沙窝萝卜”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授权企业经营行为,按照授权企业年度销量统一发放防伪码。沙窝萝卜年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08%。沙窝萝卜成功入选国家2024年农业品牌培育计划。

  (四)加强宣传推广。运营“津农精品”展示中心,根据时令特点筛选特色优质产品入驻。在央视一套和天津卫视投放小站稻、沙窝萝卜、岳龙红甘薯宣传广告。通过新华网、经济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平台刊登系列报道。支持企业在抖音、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积极组织推荐“津农精品”品牌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五)拓展营销渠道。首次在市区举办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全国主会场活动,精心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活动3天举办地津湾广场客流量达到12万余人次,电商平台线上成交规模超4600万元;持续举办“津农精品”“五进”活动;组织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快手等网络平台推介销售产品,着力提升市场覆盖面。以品牌为核心构建产业融合生态。创新推出“小站稻号”海河游船、“丰收号”地铁专列,开发小站稻生态观光、七里海钓蟹体验等新业态,发展“一分薯田”认养、农耕研学等体验经济,实现农业从单一生产向服务、文化等多维度拓展。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3.5%,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9.6%。

  (五)加强人才支撑。健全就业服务制度,促进农民工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创新建设镇、村就业服务站、就业驿站等,加强老百姓“家门口”就业服务。全市共建成线下零工市场27家,为农民工提供即时快招服务。精心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累计举办农民工专场活动425场,2000家企业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1.7万个。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编制创业资源“三清单两名录”,为创业者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实现优质资源有效集聚、供需两端精准对接。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产业提升。继续建设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预冷烘干、精深加工等设施。聚焦重点品牌大力引育“链主”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业态。千方百计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重点品牌“小产品”成为“大产业”。

  (二)强化宣传推广。开发晚安稻、米香面包等跨界产品。举办北京、上海推介会,定向开展产销对接。以办好202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主线,策划海河游船冠名,央视频道、“三站一场”广告;通过品牌发布、项目路演、产销对接等把“津农精品”推向全国、出口世界。结合时令特点举办各类文化特色活动。与电视综艺节目联手打造“津农精品”直播联赛,全方位延伸宣传触角。以小站稻、沙窝萝卜、岳龙红甘薯为核心建设产业融合片区,优化主题精品线路,建设甘薯文化博物馆,多业态融合提升产业质效。

  (三)强化基础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种植设施农业更新工程,重点打造2家年育苗能力5000万株的现代设施集约化育苗中心,抓好静海生宝20万头黑猪、宁河原种猪场整体提升等一批新项目,大力建设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管水平。

  

  


原文链接:https://nync.tj.gov.cn/ZWGK0/JYTABL152022/202508/t20250808_71082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