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品牌建设做优做强“津农精品”的提案,经会同津南区、市商务局、蓟州区、滨海新区研究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2020年,我市设立市级农业品牌“津农精品”,截至目前,累计培育认定品牌225个。其中,小站稻、沙窝萝卜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坚持重点品牌引领,按照“基地示范、龙头带动、科技赋能”的思路,自2024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重点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大港冬枣、武清果蔬(小兔拔拔水果萝卜、小猴摘摘精品鲜桃、小鹊登枝口感番茄、小熊掰掰鲜食玉米)、岳龙红(辣椒、红瑶甘薯)、下营山楂、罗庄子红香酥梨、劝宝韭菜、东信花卉1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5年年底,建设10个以上品牌基地,每个品牌培育1家“链主”企业。
(二)促进产业提升。聚焦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集成政策资源向重点品牌集中,统筹品牌营销能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重点品牌选种繁育、扩产延链、品牌打造。成功获批设施蔬菜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静海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滨海新区中塘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成功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西青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2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滨海新区以“崔庄冬枣”作为大港冬枣核心区,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崔庄冬枣生产技术规范》和《崔庄冬枣质量标准》进行推广应用;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监控。试种成功二代、三代冬枣,已占领高端市场。“津冬2号”冬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以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崔庄古冬枣园”为支点,对以枣文化为核心的百里娘娘河文化、太平镇域书画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形成完整的大港冬枣文化体系。
(三)强化龙头带动。把“小站稻”品牌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全市资源聚力打造。“小站稻”品牌上提市级管理,授权用标企业41家,制定小站稻全产业链标准8项,规范小站稻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乱象。2024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83.4万亩,总产量53.5万吨,产值125.4亿元。以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为骨干,示范建设品牌化基地5.5万亩,带动小站稻产业整体提升。沙窝萝卜引育供应链企业,探索提出“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制定分级、仓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配齐“五标一码”强化品控溯源、品牌保护。
(四)加强宣传推广。运营“津农精品”展示中心,根据时令特点筛选特色优质产品入驻。在央视一套和天津卫视投放小站稻、沙窝萝卜、岳龙红甘薯宣传广告。通过新华网、经济日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平台刊登系列报道。支持企业在抖音、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积极组织推荐“津农精品”品牌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五)拓展营销渠道。持续举办“津农精品”“五进”活动;组织品牌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通过淘宝、京东、拼多多、快手等网络平台推介销售产品,着力提升市场覆盖面。以品牌为核心构建产业融合生态。创新推出“小站稻号”海河游船、“丰收号”地铁专列,开发小站稻生态观光、七里海钓蟹体验等新业态,发展“一分薯田”认养、农耕研学等体验经济,实现农业从单一生产向服务、文化等多维度拓展。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3.5%,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同比增长9.6%。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强化产业提升。大力引育供应链企业,开发晚安稻、米香面包等跨界产品。继续建设分级包装、储藏保鲜、预冷烘干、精深加工等设施。聚焦重点品牌大力引育“链主”企业和供应链企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业态。千方百计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重点品牌“小产品”成为“大产业”。
(二)强化宣传推广。举办北京、上海推介会,定向开展产销对接。以办好202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为主线,策划海河游船冠名,央视频道、“三站一场”广告;通过品牌发布、项目路演、产销对接等把“津农精品”推向全国、出口世界。结合时令特点举办各类文化特色活动。与电视综艺节目联手打造“津农精品”直播联赛,全方位延伸宣传触角。以小站稻、沙窝萝卜、岳龙红甘薯为核心建设产业融合片区,优化主题精品线路,建设甘薯文化博物馆,多业态融合提升产业质效。
(三)强化系统保障。集成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品牌营销能力提升等政策,在种源开发、标准制定、产品溯源、品牌传播、人才培养等涉及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紧贴“津农精品”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借助天津智能研究院院士团队落地我市有利契机,整合市农科院、天津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开展生物育种、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分级分选、无损检测等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组建单品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农产品统一标准、统一种植、统一收购,提高品牌建设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