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赋能小站稻,大力引种推广增强品牌影响力的提案,经会同市教委、市国资委研究答复如下:
一、在打造基因示范基地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2024年,我委在制定《小站稻品牌化建设实施方案》时,筛选确定了4家品牌化基地进行重点打造,其中市优农中心作为育种基地入选。一年来,该中心以打造基因示范基地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种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开展水稻种子研发工作,采取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方式,开展多生态区广适性育种,分别在本市宁河区、河北省秦皇岛、辽宁东港、吉林松原设立试验基地,选育3500份试验材料,育成稳定品系32个。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小站稻单产水平。改进施肥方法,加强二化螟等病虫草害的监测和动态防治,采用早春灌水灭蛹,降低二化螟虫源基数,以低龄幼虫为防控重点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发生态势。三是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小站稻品质。建设高、中端种子米示范种植面积2100亩,实施“基质育秧+减肥+稻蟹种养+病虫草害生态综合防控+智能好气灌溉+适时收获”配套技术。基地全面采用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通过绿色生态技术配套应用,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在打造智慧低碳示范基地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2024年,我委在《天津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创新体系提升、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种业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创新发展、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等6大工程,20项重点任务。一年来,农业数字化正在向全产业链加速延伸,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小站稻全产业链数字平台赋能津南区小站稻全产业链项目集群,从生产端和销售端共同发力,助力小站稻产业振兴。
此外,中化农业天津技术服务中心作为智慧低碳示范基地,多年来持续深耕小站稻产业振兴,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精准气象、物联网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围绕高标准种植生产管理,建成一体化智慧农场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品种筛选、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等多种措施手段,建成面积为2万亩的MAP beside优质小站稻全程品控溯源种植示范基地,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达60万亩。该公司建立的小站稻全程品控溯源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性的采用“三戳一指数”,即:品质戳,由SGS等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地理戳,汇集基地地理位置、地块GIS信息、图片、营业执照等全方位信息;时间戳,以防篡改功能展示农事作业从播种到收割的生产全过程;绿色发展指数,建立包含农药化肥利用效率、碳排放量等在内的完整绿色指标体系。该平台的全面应用,有效提升了小站稻全产业链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三、在推广引种小站稻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产学研推结合,扩大小站稻知名度。市教委重点推进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联合京津冀高校上千个创新团队与上千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有效整合区域、高校、企业等要素资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3年至今,天津农学院获批小站稻、萝卜等19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现有指导老师110余名,推广新技术70余项,技术辐射面积近百万亩。小站稻小院自主培育的“天农稻307”通过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审定。
二是天津农垦小站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25年1月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团队签订天津市农业产学研用“揭榜挂帅”项目协议,开展“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微藻土壤改良集成技术”研究。该项目依托天津大学农耕土壤修复与碳中和团队研发的边生产边修复生态肥技术,开展水稻不同浓度梯度微藻营养液固碳减排示范,实现小站稻增产增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同时建立京津冀首个水稻固碳减排示范基地。通过与专家团队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在农业种植生产领域应用,筛选出减肥增产固碳效果最佳的投入量以便大面积推广,实现粮食增产提质。该公司还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等7家单位组建宝坻区“小站稻种业创新联合体”,与天津农学院、宝坻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建“中国作物协会宝坻工作站”,以科技赋能小站稻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小站稻品牌影响力。
三是大力支持推广引种。2024年,我市津育小站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稻区、东北稻区、黄淮稻区和京津冀稻区推广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已达1600余万亩,津育系列品种已成为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品种之一,且发展潜力巨大。此外,我市育种机构与四川天府粮仓的技术合作正在逐步深化。近期,天府粮仓产业园管委会在成功引种小站稻优质品种的基础上,组织人员来我市调研,全面了解小站稻发展历史、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及全产业链发展成果,围绕津育系列水稻品种在不同生态区适应性示范种植等议题开展专项研讨,并就在四川地区引种小站稻、开展技术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调研为天津小站稻产业跨区域协作开拓了新局面,注入了新动能。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2025年,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充分学习借鉴“五常大米”等国内一线大米品牌的发展经验,围绕推进小站稻产品品牌化、精品化发展,构建小站稻全产业链支撑体系持续用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继续用足用好现有扶持政策,全力支持科技赋能小站稻产业发展。我们将继续依托农业产学研用合作“揭榜挂帅”机制,支持农业低碳技术在小站稻生产中的应用示范。充分利用小站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做好项目方案编制和项目遴选实施工作,积极支持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推动我市与天府粮仓技术合作落地实施。密切与天津大学四川创新院的沟通交流,指导国际水稻研究院、食品集团、市优农中心在与该团队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建立技术联盟,全力推动津育水稻品种在四川推广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