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聚力打好布局、资源、环境、质量、机制“五张牌”,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达拉特旗农牧业也正由拼投入、拼资源消耗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型。
打好“布局”牌,农牧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日趋优化。围绕黄河几字弯优质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的战略定位,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总方针,着力构筑“一线一带两区八园”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即在沿河一线发展水产、水稻涉水产业,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与平原过渡带发展奶牛、肉牛、生猪、肉(绒)羊等养殖业,在南部丘陵区发展杂粮、山地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在沿黄冲击平原区发展规模化玉米、小麦等粮油作物种植业,打造王爱召农耕文化园、四村稻渔空间生态旅游园等产业园。农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优化。
打好“资源”牌,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开局起步。建立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加强畜禽、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和农牧业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利用。2021年,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打造节水农业基地,年内开复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5.1万亩,推广滴灌63万亩,实现节水70%,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启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资源节约型农牧业展现新气象。
打好“环境”牌,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亮点纷呈。聚焦农牧业“一控两减三基本”即控水、减肥、减药,农膜、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托耕地质量提升、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等项目的实施,不断擦亮生态农牧业绿色底色。年内实施统防统治180万亩、绿色防控90万亩,增施有机肥52万亩、水肥一体化130万亩,化肥、农药分别实现减量9%、1.31%;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及病害产品无害化处理“三大”体系,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累计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88.3吨。环境友好型农牧业发展快马加鞭,成效显著。
打好“质量”牌,农牧业绿色事业蒸蒸日上。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开展标准化建设、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监管“三大”行动,打造高质量生态农业,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逐步推动农畜产品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重点围绕绒山羊、肉羊、玉米、葵花、瓜果蔬菜、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广一批绿色种养高质量标准;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推广“黄河几字湾”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二品一标一新”农产品产量达到25.6万吨,全旗3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不断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旗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和旗镇三级检测体系,基层监管能力逐步提升。
打好“机制”牌,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相得益彰。集成推广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实施质量兴农兴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对90多项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向日葵六种作物主推标准及技术规范和70多项肉羊、生猪、奶牛、肉牛等畜种主推和配套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全面推广。建立完善绿色农牧业执法体系,成立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加大农牧业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农牧业资源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年内查处农牧案件8起。完善农牧业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高素质农牧民、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领头雁”培育等渠道,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牧业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农牧民队伍,年内培育高素质农牧民200余人,评选“领头雁”15人、农牧民大学生400余人,全面实现一嘎查村级班子3名大学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