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勉县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县十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11366”战略,以乡村振兴为统揽,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为奋力谱写勉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力量。
优布局、补短板、创品牌,发展乡村产业
紧紧扭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以产兴农、以产富农,持续在优布局、补短板、创品牌上下功夫,助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南山茶、北山药、平川粮油菜、丘陵林果畜”的产业布局,坚持“市场、绿色、质量”导向,纵深推进“粮、茶、药、果、蔬、畜”等优势产业及辣椒、食用菌、蚕桑、肉牛、生态鸡、中蜂、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以优势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支撑的乡村产业格局。抢抓建设“汉方药都”契机,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良种培育、道地药材精深加工,以天麻、猪苓、西洋参等为重点,建设一批秦巴山区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二是补齐短板弱项,厚植产业发展基础。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万亩,三年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6.7万亩,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聚焦产业链种养、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关键环节,2021年安排实施涉农整合项目144个、18183万元,强力推进实施了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等农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三是推进品牌创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味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和营销,以茶产业县域公共品牌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县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品牌、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完善质量标准,强化品牌保护,加快形成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小农户共享大品牌的格局。
搭平台、强扶持、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坚持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在搭建平台、促进改革、强化扶持上下功夫,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搭建综合平台。牵头筹建了勉县“两山银行”综合平台,对县域内适合集中经营的资源资产进行摸底、确权、登记,将资源资产集中存入“两山银行”的大数据平台,通过策划、包装,进行项目招商、资本对接和金融赋能,破解乡村振兴中融资难问题,实现生态资源资产与资本的高质量融合。漆树坝镇张家桥村将集体19000亩林地资源打包存入“两山银行”,获得县农村信用联社授信额度500万元,按照一定比例贷款200万元发展肉牛产业。二是强化政策扶持。统筹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引导支农、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适度倾斜,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兴办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脱贫攻坚期间,为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向111个贫困村拨付“三变”改革扶持资金4360万元。2021年落实25个村、125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持续增加集体收入。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农村投资重大项目库,推动建立金融支农联盟,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稳步开展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试点建设。
抓试点、重整治、强保障,推进乡村建设
我县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因村制宜抓整治,分类实施抓推进,点面结合抓覆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抓好试点建设,强化示范引领。高标准完成1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和27个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有效防止“千村一面”。推进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示范镇村建设,完成1镇10村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定军山、温泉、元墩、阜川、漆树坝区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24个,投入涉农整合资金1200万元。二是注重源头治理,强化专项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五大行动,累积完成卫生厕所建设1.2万余座,配置各类垃圾收集设施7万余个、各类垃圾转运设施3千余个,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由65.25%提升到80.51%。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0%。三是强化长效长治,建立保障机制。严格落实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压紧压实1057名保洁员“划片保洁”责任,将每周二确定为全县环境集中整治日,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容易保持难问题。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农村安全饮水管护等八大长效机制,明确管护标准和考核办法,推动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专人管、有人护。